4月29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下称金融稳定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委托贷款的余额高达8.2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底委托贷款余额仅4.96万元,两年时间激增65%。委托贷款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增长最快的部分,其中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身影。
对于委托贷款的风险,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特别提到:“要牢牢把握委托贷款的中间业务本质,厘清管理职责,做好自营贷款与委托贷款的风险隔离。”
不容忽视的是,荷包满满的上市公司也是委托贷款的一大主力。央行金融稳定报告就指出,“2013年上市公司参与委托贷款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年上市公司涉及委托贷款的公告为397件,较2012年增长42.8%。部分上市公司在参与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时存在使用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宏观调控限制领域等问题”。
据统计,房企和地方融资平台是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两个主要去向,并在一年前通过专题揭示过此类风险。
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急剧降温,房地产企业成为“事故”多发领域,浙江房企也不可避免。一个月之内,浙江已经有兴润置业和海宁立德房地产公司被曝倒下。实际数目可能更多,浙江衢州一位人士透露,“华友房地产公司老板去年跑路,资产也遭拍卖还债”。
这对于热衷给中小地产企业贷款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据统计,目前浙江上市公司共有249家,中间有29家给非关联方做了委托贷款,涉及金额达76亿元,其中就有19家上市浙企约50亿元流向了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现在已经有6亿元委贷出现了展期、逾期和涉诉状况。
中小房企成了“委贷地雷”
在一轮轮的调控中,中小房企往往首当其冲。
华友房地产全称是“开化县华友房地产开发公司”。工商资料显示,其目前的经营状态是“吊销未注销”。
“前几年家里把几十万块钱借给华友房地产公司老板张华标周转工期,因为是熟人,只是打了借条,但是去年老板跑了。我们要的利息不高,但他还在外面借了不少高利贷,资金链断了。”上述衢州人士详细讲述道,“当时张华标把一栋别墅抵押给了我们,后来发现他早已把这栋别墅抵押给了银行。法院的人说只能等张华标本人回来我们的款才有希望。”
类似华友房地产事件有多少难以估算,但是对于频频发生的中小房企倒闭潮,上市公司浑然不顾,依旧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输血中小房企。据统计,2013年末仍在存续的委托贷款中,19家上市浙企将约50亿元资金委托贷款给了浙江一带中小房企,年利率为7.2%-25%不等。
最大的一笔是轻纺城将4亿元资金通过浙商银行绍兴分行委托贷款给钱清小城市建设公司,用于该县道路养护及钱清小城市建设,年利率为7.2%。其次是浙江东方,将3亿元现金通过农业银行委托贷款给嘉凯城,贷款期限18个月,年利率12%,预期收益高达5400万元。另外,美都控股为新湖集团提供了3亿元委托贷款,年化利率为13%;华海药业给浙江永强郎成房地产公司提供了2亿元委托贷款,年利率为12%,万里扬也为金华田园智城开发建设公司提供了2亿元委托贷款,贷款年利率高达17.03%,宋都股份为浙江八达建设集团提供了一笔1亿元的委托贷款,年利率为12%。
“除了房地产,还有哪些行业可以支撑融资成本在20%以上甚至25%以上的呢?”某基金子公司人士反问道,制造业根本不行,这也是众多理财产品曲线投入房地产的重要原因。
从委贷年利率看,最高的是浙江龙盛提供给东田控股集团公司一笔905万元委贷,贷款利率高达25%,竟然超过了目前认定高利贷的红线——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倍,也就是24%。其委托贷款给临安汇锦金昕房地产公司(下称临安汇锦)两笔共计1.9亿元的贷款,年利率均为23%,用途均为支付工程款。
在浙江一带发展类金融业务的香溢融通则更加有代表性,目前其核心业务是担保、租赁、典当、委托贷款等类金融业务,正在探索财富管理业务。据其管理层一位人士介绍,“之前负责委贷的有杭州事业总部和宁波事业总部,又加了财富管理事业部,新设投资公司后会对整个类金融业务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香溢融通的委托贷款几乎全流向了中小房企,贷款年利率集中在18%以上。其中,在给上海星裕置业公司(下称星裕置业)、东方巨龙投资发展(杭州)公司(下称东方巨龙)、杭州京庐实业公司的5笔合计1.12亿元的委托贷款中,香溢融通均收取了20%以上的年利率。最高的一笔东方巨龙2000万委贷,香溢融通收取了21.85%的年利率。
钱生钱的资本游戏轻松进账,秒杀了不少辛苦做实业的大佬。从综合收益看,不少上市浙企去年对外委托贷款的收益达到了千万甚至亿级别,如浙江东方和浙江龙盛委托贷款收益分别为3259.8万元和4279万元、香溢融通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是1.04亿元。
这其中的风险,早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央行在2013年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就曾指出,“部分上市公司为追求高额收益,盲目发展非主营业务,通过银行贷款和发债等方式融入低成本资金,用于发放委托贷款或购买理财产品,不仅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主业空心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当贷款项目或理财产品出现风险时,还可能将风险倒灌回银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