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
小程序&&公众号
资讯首页 最新资讯 本地楼市 优居原创 数据专栏 国内楼市 土地动态 新房快讯 城市建设 人物专访 商业地产 购房百科 房地产新政

太原三大公园提质改造工程进展 带您实地探访

2016-08-11 00:00:00 来源:生活晨报 点击 评论

(一)迎泽公园海底世界动物在保定和昆明寄养

在今年2月召开的太原市人代会上,市长耿彦波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时就提出,2016年,将推进重大园林景观项目建设改造。其中龙潭公园、迎泽公园、太原动物园作为承载了龙城记忆和人民情感的三大公园成为这次公园提质改造的重点项目。人们对这三个公园改造进程的关注从来没有淡过,而且随着改造日期的推进,人们对三大公园改造后模样的好奇和期望与日俱增。2016年已经进入8月,这些公园改造进展到底如何,记者带您实地探访。

4月6日,山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迎泽公园迎来大规模提档升级改造。有着58年建园史的迎泽公园提档升级工程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迎泽公园“提质改造”是2016年太原市政府提出的重大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为了充分发挥公园功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太原市政府决定实施迎泽公园改造,对公园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进行拆除,拆除范围包括花卉展销中心、梅府家宴、森林狩猎、联康体检中心和幼儿园等21个引资项目,拆除之后将建更多绿地、景观。

据《太原市园林局公告》显示,迎泽公园改造工程实施主体为太原市园林局;实施单位为太原市迎泽公园;改造时间3月24日至10月1日。

公园于7月16日封园,开始全面改造建设。

时间进入到8月8日,迎泽公园改造进程如何?

记者从东门进入公园,看到晋商博物馆两侧的近4米宽的园路已经开挖,原先的石质路砖堆放在一旁。据施工人员介绍,公园的园路大多老化、破损,这次都要替换成大理石的路面,更美观,也更平整。“唐风晋韵”楼牌和周边树木都已采取防护措施。东门以南,“水煮鱼”商铺已拆除;东门以北方向二层建筑已设置蓝色围挡。

迎泽公园此次改造包括路网工程、管网工程、景观工程、照明工程、拆除工程等,改造规模是建园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个改造先从路网工程、管网工程开始。也就是说,原有的老旧管网要弃旧换新,这样雨季排水更顺畅。

同样,南门附近的园路也已开挖,还有施工人员对部分树木进行移植。公园的工作人员表示,经过摸底,有些早期栽植的树木尽管个头大,但景观效果差。还有些树木的根系浅、树干粗壮,若是大雨或大雪天气,容易倒伏,对游人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借此次改造机会,上述两种树木都会移植,统一更换成绿化效果更佳的新树种。

让80后非常关心的园内地标“大象滑梯”陪伴公众很多年,依然伫立在乐园中心,此次改造不会拆除。其所在的“昆虫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目前已全部关停。

南门附近的梅府家宴已拆除完毕,森林狩猎、花卉展销中心也正在拆除中。

让小朋友心心念的海底世界将会搬去哪?记者采访了海底世界的相关负责人,“目前海底世界已经搬迁完毕,等待拆迁。海底世界的各种动物已经分别分批寄养在保定和昆明的海洋馆里。”至于以后我们将在什么地方能再看见海底世界,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政府初步拟定将把海底世界搬至太原动物园。

而至于迎泽公园相关场馆设施的具体规划,迎泽公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将于3天以后详细出炉。

期望:

@好看的玫瑰:迎泽公园的湖水能清澈点吗?每次带着孩子去迎泽湖划船的时候,湖水不仅浑浊,而且有臭味,很影响人的心情。作为迎泽公园的主要景观,这次能不能把湖水过滤一下,还是如何改造一下?

@大王:不像以前那样以观光为主,现在的公园更强调它的生活功能,比如休闲、锻炼、娱乐。希望这次迎泽公园改造能开辟出供人们专门锻炼的场地,比如专业跑道和篮球场地或羽毛球场地。

@春天里:我们的社会即将步入老龄化,老人们退休后的一大部分生活可以说都在公园里。能不能多开辟一些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场地,比如门球场。锻炼身体的地方能不能多一些防晒或避雨的地方?

@城市独白:以前的迎泽公园厕所少,而且不好找,带个孩子满公园找厕所是很痛苦的事。希望这次能多建几个公厕和母婴室,好让我们这些带娃的妈妈们逛公园再无后顾之忧。

迎泽公园前世今生

迎泽公园,因位于古太原城门附近而取名。从1957年到2016年,这里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承载了几代人共同的回忆,已然成为地标性的建筑。它居于市中心宽阔的迎泽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视野开阔,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

迎泽公园,总面积666900平方米,迎泽湖水面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分成南、北、中三个部分。中湖东侧,长廊蜿蜒,长达150米的廊式木构建筑雕梁画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十分美丽。中湖南面,假山堆砌。假山脚下,水榭伸至湖心。迎泽湖上,桥梁横跨,游船点缀,颇有生气。

现在迎泽公园开始一轮大规模提升改造,但这不是第一次,迎泽公园从建成到现在经历了不少改造。

从1954年开始,党和政府发动全市人民引排污水、挖湖堆山、叠墙铺路、植树栽花。建园初期有关部门就提出 “要把迎泽湖水搞成活的”,公园就以七孔桥为界分为南、北湖。

1957年6月1日,迎泽公园基本建设完成,正式售票对外开放。

迎泽公园内的藏经楼又名风华楼,原是太谷县东达寺的建筑之一。为了让迎泽公园增添古朴的风貌,1958年由太谷县原貌迁来,建于1.2米高的石砌台基上,直到1960年才全部安装完成。迎泽公园内的七孔桥1955年初建时只有五孔,1962年就又增建两孔,到1964年最终完成。

迎泽公园最大的一次变化是在2002年。之前,公园一直实行收费制度,门票每人只有2元。2002年7月1日,迎泽公园正式免费开放。游客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出公园,公园一下子挤满了休闲、健身的人群,游客量也比过去增长了3-5倍。

2004年10月迎泽公园南湖游乐园开始建设;

2006年北面的儿童乐园也开始改造;

今年3月,为配合地铁2号线施工,已矗立了40多年的迎泽公园假山开始拆除。随后便是4月开始的商业性建筑拆迁。

(二)龙潭公园湿地景观预计8月15日完工

位于太原市城坊街的龙潭公园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每年都有300多万的人流量,今年上半年,该公园开始全面启动提质改造,除了打造一处近1万平方米的湿地景观,还要新建“半地下式”的垃圾转运站,新建一处配有充电桩的地下车库。

8月8日,记者实地探访公园的改造亮点。

植物配置有讲究

“因为今年雨水特别多,直接影响了湿地景观工程进展,原计划两个多月的改造时间不得不延迟了两个月,现在湿地景观基本进入收尾阶段,预计8月15日能和大家见面。”记者在湿地景观处见到公园副主任乔之丹时,他正在检查刚种的水生植物的长势。

在湿地景观现场,记者看到,湖体虽然还没有完成注水,但水中已种植多种水生植物,除栽植了大家熟知的芦苇、荷花外,这里还栽植了黄栌、水生鸢尾、菖蒲、花叶芦竹等20多种植物。“完成注水后,这个区域将形成一处水生、湿生、旱生植物的集中展示区,未来我们会设置不同的牌子,告诉市民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种类,这样能起到科普的作用。”“保持湿地的完整性,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原生态系统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说起建设湿地景观,乔之丹说这不是盲目建设,因为龙潭公园相连着城西水系,建设湿地景观区有它的自然优势。“所以,我们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场地的自然水体,整个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在利用、保护这些自然生态要素的基础上,打造融生态、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湿地。你看这些植物配置都是以生态效益为首,按照既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又能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选择的。”

栖凤湖华丽变身

目前,太原市除了汾河景区内自然形成的湿地区域,各个公园内尚未建设湿地景观,栖凤湖的湿地改造是全市首例。“湿地景观占地面积7000多万平方米,由栖凤湖变身而成。以基本体现它的自然属性为主,但结合这个湿地景观处在市中心,又不得不考虑夹杂一些现代元素。”乔之丹将湿地景观的特点归纳为野趣、自然、时尚、科普八个字。

北侧的廊亭玻璃幕墙已经全部安装完毕。此外,栖凤湖的环湖步道已完工,路面采用粗颗粒砂石材质,渗水性能好,雨后路面不会留下积水,体现了时下流行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作为水陆交界地带的湿地岸边环境的营建也十分重要,需要精心考虑。为了让景观更显科学化和人性化,湿地景观既要考虑对周围环境应有的过滤和渗透作用,所以周围多用草坪和水生植物衔接;又要考虑让人们能融入到环境中,所以留有两处亲水步道、观湖长廊、跌水池等,自然中透着时尚,游人可以充分与水亲近、与自然亲近。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自然,湿地景观内打造了三个抽水井,孩子们可以自己操作打水。湿地景观旁还有一处百余平米的沙坑可供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搭建城堡等。此外,这里还配建了休息平台、残疾人坡道等辅助设施。

各种鸟类早早抢占地盘

虽然湿地景观还没有向人们开放,但是各种鸟可比人类精明很多,早早闻风而来开始抢占地盘。“湖中心的岛上柽柳等自生植物丛生,再加上各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这里已经开始吸引不少鸟类安家。”乔之丹说,这就是建设湿地景观的初衷,能让人们在城市中觅到一处真正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

进度:

目前,湿地景观区后续收尾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注水工作将于近日完成,这处7000多平方米的湿地景观预计在8月15日建成开放。

此外,公园南门区域建造的停车场也正在紧张进行。南门地下停车场建设工程,北临龙潭湖,南临旱西门街,东西长约201米,建筑面积24494平方米。同时,本次建设工程分为两部分,地上部分为景观绿化工程、广场铺装工程、水景及景观雕塑等;地下部分为配套服务建筑和地下停车场。在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共设计有470个停车位,其中有150个安装了电动汽车充电桩,供出租车充电。按照计划,地下停车场的主体建设将在11月中旬完成。

除此之外,该公园东北侧区域约2万平方米的区域也正在进行改造。这里将建造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采用“半地下式”,可以有效防止臭气的外溢,避免垃圾外露。

这个区域还将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儿童活动区,配备儿童活动器材。此外,现有的门球场将改造成羽毛球场,供市民健身娱乐。

龙潭公园前世今生

前身:

龙潭公园的前身是太原动物园,又称黑龙潭公园。1955年开始规划建设,1957年建成开放,并将原人民公园的动物迁入,命名为太原动物园。

改造:

2003年,太原市委、市政府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优化太原发展环境,提高城市旅游事业,关心野生动物异地保护为目的,在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经市人大第十一届三次会议通过,决定把太原动物园搬上了卧虎山公园。从此,龙潭公园开始改建成为一座开放式文化生态公园。

绿地:

龙潭公园的规划建设以“龙·水·生态”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结合,突出地域文化内涵同溪水景观特色的全面融合,形成了龙潭公园独特而富有变化的“一湖水、一片绿”的生态造园景观。

经过几年的发展,龙潭公园园林绿化已经初具规模,绿地面积由改建前的24717.36平方米,扩建到如今的185092.5平方米,植物品种由扩建前的61种增加到120种,植物数量由扩建前的52491株增加到498586株。园区内硬化面积达到了54989平方米,铺设道路16911平方米。

未来:

今天的龙潭公园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它的目标将是创建四星级公园,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文化生态公园。

(三)太原动物园三层停车场将有1033个车位

太原动物园,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高峰时每天游客可以达到5万人次以上,最高峰客流超10万人次。

但一提去动物园,让人头疼的是路太远,开车去又没停车场,好不容易找个“停车场”,要收“20元停车费”,可既然来了,也不能把车再开回去,只能任人宰割。更要命的是动物园铁道桥下,路窄坡陡,机动车、电动车、行人汇集于此,刮蹭现象难免。

从3月份开始的这次太原动物园提质改造工程,东临东涧河村,西临涧河路,南临享堂村,北临东山马路。主要内容包括太原动物园用地范围内的西门改造、供热系统改造、智能化管理平台改造和新增用地范围内的入口广场建设(包括停车场建设)。“无停车地确实成为人们来太原动物园最头疼的一件事。”太原动物园宣传科的黄小宁跟记者说起这次动物园提质改造,“道路改造和停车场建设成了这次改造的重中之重。动物园在这次改造前,停车位不足百辆,一到假期附近停车数量就会超过2000辆,如果遇上下雨天或者下雪天,附近道路就会堵成一锅粥。南门是宿舍区,没有停车位,此处又是丈子头东山过境高速路的出口之一,很多市民想来动物园可害怕开车没地方停。”

更让许多旅客头疼的是,无论乘公交还是自驾去动物园,总有商贩围在跟前推销商品。沿着涧河路往前走道路会变得更拥挤,从动物园北门一路向西到花园后街,沿线停满了汽车,涧河桥下更是塞得满满的。“这些都成为游客对动物园经常性投诉的原因。”

通往动物园主入口的东山马路路口是游园的必经之路,马路口由三个铁路桥梁涵洞组成,由于动物园位于城乡结合部,本身宽不足15米的道路常年被大型机械用车、农用车、大卡车等占用,经大车碾压路面坑坑洼洼,通行能力差。

为了改善太原动物园周边环境,在卧虎山路快速化改造中,计划在太原动物园附近兴建1处1000多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用于缓解动物园周边停车难问题。记者在太原动物园地下车库规划图上看到,此次停车场建设为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41984.7平米,其中机动车停车库建筑面积39328.3平米,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建筑面积18672.9平米,地上机动车停车库建筑面积20655.4平米,框架剪力墙结构;停车位1033个,其中室外停车位23辆,室内停车位1010辆,室内包含充电车辆和无障碍车辆停车位500多个。

未来,游客可直接通过高架桥出入停车场。

卧虎山路全长11.9公里,沿线与河流、铁路、公路等相交。其中,途经河流分别是涧河、小返河、横河、阳兴河;铁路有北同蒲线、石太客专、大西客专、长沟煤矿铁路专用线和太钢铁路专用线;交叉道路有108国道、丈子头连接线、新店北街、长沟街、小返南街等。

该项工程共有15个节点,其中,北涧河抢险路至丈子头连接线段,与市民出行密切相关。该段全部为高架线路,南起涧河路,北面跨过与东环高速出入口连接的丈子头连接线后落地,全长超过3公里,太原动物园就位于该高架路南端处。卧虎山路建成后,不仅有地面道路与动物园连接,高架路也有两条匝道接入动物园停车场。

目前,卧虎山路正在进行桩基工程,预计年底主线通车。该工程建成后,向南可连接五一路、并州路、坞城路,共同组成太原市东部区域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主动脉。

黄小宁告诉记者,随着卧虎山快速路改造,动物园的主入口和整个片区被分割,动物园仅剩南门入口,进出的游客不能很好地疏散,重新设置出入口成了动物园的头等大事。“目前,停车场正在进行前期的土建工作。此外,正在建设的燃气锅炉房,将替代年初拆除的燃煤锅炉房在供暖季为整个动物园供暖,预计在9月底投入使用。”

前往:

随着涧河路、卧虎山路道路改造,公交车改线,不少游客询问前往太原动物园的最佳路线,太原动物园工作人员给出了乘公交车和自驾出行攻略。

目前太原动物园西门封闭改造,南门正常开放。游客可以乘坐827、829、830、864、855、25、845路公交车,到达北中环桥下。下车后,沿涧河路走5-6分钟,通过地下通道后,沿路向北走10-15分钟,即到达太原动物园南门。

自驾出行的游客,如从建设路方向前往动物园,可行驶到涧河路,经北中环街,注意变道向右转后,掉头沿涧河路方向行驶,途经享堂新村大门,到达太原动物园南门。如从北中环方向前往动物园,可沿北中环街直走,从北中环桥下通过后,掉头沿涧河路行驶至太原动物园南门。

太原动物园前世今生

太原动物园占地1190.41亩,全园有供游客参观的各种动物品种250余种,3600余头(只)。太原动物园共分7个展区:鸟语蓝天(鸟禽区)、热带亚热带动物区、花果山 (灵长类区)、自然山林区、草原风情(食草动物区)、服务休闲区、科普教育区。太原动物园安装服务设施座凳600多个、公厕13个。

民国初年就有了太原动物园的前身,也就是当时的博物馆,里面有狼、豹、孔雀。

1950年-1953年,当时的博物馆引进两只黑雕和鹦鹉。

1953年,迁入人民公园(也就是现在的文瀛公园)。

1956年开始征地,建设黑龙潭公园。

1957年后半年,人民公园的动物全部迁入黑龙潭公园并更名为“太原动物园”,同年12月5日正式开放。

1980年,从湖南省长沙市引进国宝大熊猫“沙沙”。

1998年,33岁的大熊猫“沙沙”成为当时全国最长寿的大熊猫。

2003年,太原市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2003年5月1日卧虎山开工建设。

2004年4月29日,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搬迁,太原动物园正式开放。

2015年12月,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和装修,12月19日,太原动物园科普馆正式开馆。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