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太原市桥梁总长度由17公里增至70公里,增加了三倍多;桥梁的结构也愈加复杂,科技含量日益增加,桥型也更加立体、好看……一年多来,太原市桥梁建设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批高架桥、立交桥逐渐成为城市的地标,拉开城市新框架的同时,现有的路网结构也日趋完善,太原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城市品位也进一步提升。
城市新地标
6月18日晚6时许,长风街高架桥开始进行桥梁主体的混凝土浇筑,预计到8月初,长风街上两座高架桥将全部完成施工,这对于缓解该路段长期以来的交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太原市逐年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新建、改扩建道路、桥梁均是城市建设的重头戏,特别是桥梁方面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南地区的南中环桥、祥云桥两座全互通立交桥自建成后,不仅成为城市的地标,更为城南地区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使这里成了本市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交通立体化
太原作为沿汾河两岸而建设的城市,解决跨河交通问题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太原市在城北地区又新建了北中环桥,该桥采用5个连续性多跨式钢拱,再加上桥体本身的独特构造,使整体外形更加美观、独特。
值得一提的是,北中环桥在滨河西路设有立交14条匝道,在滨河东路设有立交12条匝道,分别与滨河西路、滨河东路实现互通功能。这样,车辆上桥后可通过匝道,方便上下,互不干扰。此外,在两侧的立交区内共设置了4处人行梯道,行人及非机动车可通过梯道实现过河。据附近执勤的交警介绍:“北中环街、北中环桥的贯通,极大地缓解了城北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通车后,交通流量日益增加,而以往胜利街、北大街早晚高峰的拥堵情况也大为缓解。”
在四条中环快速路的建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立体交通的建设。下穿的、上跨的、全互通的、半互通的……磅礴大气的各式立交造型,使城市交通由平面走向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