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
小程序&&公众号
资讯首页 最新资讯 本地楼市 优居原创 数据专栏 国内楼市 土地动态 新房快讯 城市建设 人物专访 商业地产 购房百科 房地产新政

买房能一直对抗通胀?想得美!

2016-03-23 00:00:00 来源:凤凰网 点击 评论

  这篇文章还未发出前,就已经引发了争议。几位自称的“房地产业内人士”仅仅根据文章标题就纷纷留言希望不要发,认为不是房地产行业内的人评论房地产不专业,水平不高,质量太差。我的看法是,别人(哪怕是宇宙权威的业内人士)反对你,你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决定你对错的只有事实和逻辑。坚持发出,让所有人评判。

  现在买房对抗央行印钞带来的通胀似乎成为了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这个道理。一线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基于这样一种逻辑。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如何衡量通胀?

  如果你还是用CPI来衡量所谓通胀,那么你应该再想想。一个人一生要吃多少菜?买菜能花多少钱,买房要花多少钱。一个人的钱不仅是买菜的,更是买房置业的。当房价越来越贵,本质上还是普通人的购买力下降了,跟不上房价增长的速度。财富从普通人手中向拥有资本资产(如房产)的人手中转移。“通胀”是通货膨胀的简称,所谓通货,应该是货币供应总量。因此,用货币供应总量M2来衡量全面通胀才是更合理的。自1999年12月以来,中国货币供应总量M2的年复合增长率是17%,而用CPI衡量的“通胀”每年才2.37%,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买房对抗通胀的原理

  买房对抗通胀的逻辑在于:通胀是货币(信用)现象,房价也是货币(信用)现象,当信用迅速扩张,推升通胀时,也会同时推升房价,从而实现对冲。但是,信用扩张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信用扩张的源头是什么。

  过去十几年,信用扩张推升了房价以17%以上的速度复合增长,但用CPI衡量的通胀并不是同步的恶性上涨,因为信用的扩张分布不均,离信用扩张的源头(比如房地产)近的人先获益,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而不是平均分配造成广泛的通胀。同样的道理,未来的信用扩张如果主要流向了基建,流向处理僵尸企业等领域去保银行,保就业,维稳定,房价就不一定受益。理论上银行系统可以无限的信用扩张“印钱”。但是,这些新增加的信用并不是均匀的分给每个人。总有人先得到钱,从而获利,总有人最后得到钱,从而受损。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信用扩张的源头。银行不能在没人借贷的情况下凭空“印钱”,必须借助于借贷者,才能扩张信用。借贷者其实才是信用扩张的源头。

  

过去十几年买房确实能对抗以M2衡量的广义通胀。信用扩张,谁离印钞机越近,越容易获益,就越能对抗通胀。谁离印钞机越远,就越晚得到好处,却不得不面对上涨的物价。人们通常认为是银行印钱然后推高房价,实际上是银行通过房地产借贷/投资来印钱,房地产才是真正的印钞机。房地产本身就是M2通胀的源泉。买房的人,直接坐在印钞机上,当然能对抗通胀。但未来还会是这样吗?

  信用如果收缩呢?

  信用扩张推高了房价。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信用也存在周期,信用会扩张也会收缩。最简单的道理,如果作为信用扩张源泉的借贷人无法还贷款,信用就被摧毁了,信用被迫收缩。目前经济体系中大量存在的僵尸企业就是典型的无法偿还贷款,只能借新还旧苟延残喘的例子。一旦信用收缩,严重依赖信用的资产,如房地产,就会受到最大的冲击。日本、香港、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无一例外,都在信用周期收缩的时候受到重大冲击,房价动辄腰斩,无数家庭梦想破裂,毕生积蓄毁于一旦。

  买房对抗通胀的前提

  买房对抗通胀的逻辑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要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未来的信用周期仍然是扩张的,而且这种信用扩张仍然是基于房地产的借贷/投资这个核心。如果未来出现信用收缩,房地产就无法对抗通胀,因为大环境是通缩而不是通胀的,房地产反而第一个受害。即使未来由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中国不存在信用周期,信用永远扩张,信用扩张的源泉必须还是房地产,买房才能对抗通胀。因此,“京沪永远涨”的前提是信用永远扩张,而且永远靠房地产这个源泉扩张。

  所以,离开了信用扩张的重要前提,买房并不一定能对抗通胀。买房就能对抗通胀?想得美!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